文/陈瑜,少年大不同创始人,《少年发声》作者
在胡鑫宇事件发布会上,对他的心理状况有一段描述。直播听到这段时,我给一个正在跟我讨论的朋友发去一句话:我采访很多孩子类似,只是没走到这一步。
本来不想凑这个热点了,因为对于胡鑫宇到底经历了什么,除了发布会上透露的有限信息,我们无从知晓。但是我想说,有关胡鑫宇心理的专家分析,它简直刻画出了我接触过的抑郁症孩子的典型画像,在做《少年发声》访谈时,我倾听过他们、记录过他们。
本文的每个小标题,都来自于发布会公布的对胡鑫宇的心理刻画,抛开这起案件不谈,我想展开说说,看看我们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号。
一、“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”
成绩不佳的学生大多会有心理问题吗?不见得。这句话的重点在“心理落差”,这证明“实际成绩”和“理想目标”有距离,从而带来了负面感受。
实际上,这些年我访谈过的患有焦虑症、抑郁症的学生,好多都是名牌学校的优等生。他们都有非常相似的经历:小学时成绩优异,中学进入强手如林的重点学校,竞争自然变得更加激烈,于是想要继续取得面列前茅的成绩,就需要加倍努力。
于是,一个循环开始渐渐形成:这些孩子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,他们非常看重考试排名,这种高期待伴随着高压力,高压力带来了高焦虑,而在焦虑的状态下,很难有良好的表现,结果加倍努力没能换来预期的成绩,于是压力倍增、焦虑升级。
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,孩子的学习状态会越来越糟糕,直到有一天链条彻底断裂。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,我们看到那么多本来读书好好的孩子休学在家,完全没有能量再踏进学校一步。
如果深究起来,心理落差如此巨大的孩子,通常会把自身的价值和成绩划上等号:如果成绩好,自己就是好学生,值得被爱;如果成绩不好,那“我就是一无是处的垃圾”。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听学霸们用最不堪的词汇形容自己,每次都特别让人心疼。而我想说,这种“唯分数论”的价值观,很多情况下都是早年家长或者老师埋植在孩子心里的,而他们认同了、内化了。
孩子成绩不佳的确需要重视,但更需要引起警觉的是,孩子的成绩异常波动、大起大落、急速下滑,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毫无成效,这时候,很可能意味着孩子在在学业方面遇到了凭自己能力无法解决的难题,我们当家长的要及时关注并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,为孩子托住底。
但遗憾的是,我发现很多家长在这种关键时刻,常常咒骂孩子不努力、不上劲、不用功,或是不停地催逼孩子把所有时间在学习上,这种做法火上浇油、雪上加霜的做法,只会把孩子往心理疾病的道路上推,万万使不得。
二、“入睡困难、早醒、醒后难以入睡等失眠问题”
十几岁的孩子会失眠?会的!
“陈老师,我睡不着觉,我找你是想问问,我怎么才能让自己睡着。”不少孩子添加我微信后的开场白,充满着无助。
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向父母透露过这个问题,但很多家长不当一回事,他们会这么回应:“小孩子有什么睡不着的”,“你躺着也是休息”,“别想太多,你把心思花在学习上就可以了”……这样的忽视、漠视和无视,会错失帮助孩子的机会。
孩子失眠是一个重要信号,很可能学业压力超过了他们承受的极限,或者是在亲子关系、同伴交往、师生关系方面有巨大的困扰,我们要第一时间去探究孩子失眠的原因。
我春节前采访一个初中生,她从5年级开始入睡困难,每天凌晨三四点才能睡着,6年级甚至出现了幻听幻视的症状。她曾多次跟妈妈提出,想让妈妈带自己去医院看一下,妈妈总是口头答应,却迟迟没有行动。就这么拖了三年,直到8年级才带她就医,那时她的成绩掉得非常厉害,引起了妈妈的重视。
如今女孩在服药,休学调整中,而过去三年对一个孩子来说,无疑是极其辛苦甚至是痛苦的。她告诉我说,每天上课都犯困,有一次考试的时候甚至都睡着了。那段日子,她常常会无缘无故地哭。
“睡不着”绝对不是一件轻巧的小事,它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报警信号,它也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。
三、“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、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”
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孩子,是没法好好上课的,不是他们不想集中注意力听课,是他们做不到。
我会仔细询问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感受,比较集中的描述是:“老师讲课内容根本进不了脑子”,“思想是涣散的”,“每一分钟都是煎熬”,“再坐下去我要原地爆炸了”……
在这样的状态下,孩子们是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学习的,随之而来是完不成作业、考试焦虑、拒绝上学。但家长们不理解,也不容许,觉得不管怎样孩子必须每天去学校。
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生,开学被父母逼着进学校,她哭着求家长都不管用,转身爬上学校窗台,幸好最后被救了下来。
要知道在这个当下,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跟上教学进度,而是治病!
四、“性格内向温和、孤独,在意他人看法,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,情感支持缺失,缺少情感宣泄渠道”
如果孩子回家闷闷不乐地跟你说,“我在学校没有朋友”,请一定要重视,请不要说“你是去学校学习的,不是去交朋友的”。
错,孩子去学校除了学习,还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,同伴交往是他们这个阶段的重要课题,尤其对中学生而言。
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朋友、受到排挤、形单影只、无法跟他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,那么他会有深深的孤独感,这种孤独感积聚起来,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,有些孩子会因此排斥上学,因为他不想再承受那种冰冷的感觉。
我有一个发现,如果孩子在班上但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好朋友,他都不会轻易脱落,最怕是学习压力叠加同伴交往问题,处理起了会加倍困难。
而现实是,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感到孤独。
五、“存在内疚自责、痛苦、无力无助无望感、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,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”
“我找不到自我”、“我为什么要学”、“我想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”……这是我在做“少年发声”访谈时,孩子们常常跟我探讨的话题。这一代的孩子在十来岁的年纪上,就会思考这些“终极问题”,他们想弄明白我是谁、我该去向哪里。
家长们给到的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说辞是无法让他们买单的,当代的孩子可能生来就享受着物质富足的生活,没有阶层跨越的迫切感;他们发现就算名牌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工作的现实;他们还看到改变了命运的父母人到中年并不幸福,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婚姻里……于是他们开始质疑,他们看不清未来,而眼下被当作考试机器的生活,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和期待。
于是,一些孩子会出现自残行为,他们会用身体的疼痛来掩盖内心的疼痛,或者说通过感受身体的疼痛来证明自己还活着。另一些情况更为严重的孩子,甚至会萌生轻生的想法。
今年大年三十晚上10点多,我正看着春晚,一个高中女生添加我的微信,希望做一期“少年发声”的分享,然后就“结束”。“你说的‘结束’具体是什么意思?”我跟女孩确认。“大概就是die。”几个小时后,女孩回复道。
在热闹的年三十,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萌生了告别世界的想法,强烈的反差的确带给我很大的冲击。那些天,我一直牵挂着她,告诉她“我珍视你的生命,一如珍视我孩子的生命。”我希望能提供访谈之外的帮助。三天后,她终于同意接受心理咨询,逐步稳定了情绪。
“从不想学,到不想活”,这不是危言耸听。孩子们用生命一次次为这个社会敲响警钟。面对花季少年的离去,我们作为成年人、作为教育者,除了唏嘘和痛心,必须反思、必须转变、必须行动。
来源:少年大不同
关注教育 |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
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¥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。 添加 微信:a1978531790 官网:www.xlzxkf.com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xlys.com/29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