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那个心理医生好?东莞哪儿的心理医生好?

本文字数约:10108 字

阅读时间约:12 分钟

本文章节:

01、她期待高、无法接受失败,源于父亲的打击、否定

02、她容貌焦虑的背后,竟又是父亲的揶揄

03、父亲为什么总是对她“冷嘲热讽”?

04、莫名其妙地想哭,背后也是具体的心理创伤

高中生翠莹被权威专家诊断为双相障碍,她的爸爸找了几位北京、上海有名的大夫给她看病。

翠莹药吃了不少,还住过院、做过改良电休克治疗(MECT),但康复效果还是不理想,已经休学2年了。去年,翠莹一家前来求诊,决定接受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,她最终是怎么走向康复的呢?

最近,我们会推送多篇文章分享翠莹的深度心理干预过程,详细分享她是怎么走向康复的。

01、她期待高、无法接受失败,源于父亲的打击、否定

翠莹此前接受了3次催眠治疗师Lucy实施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(TPMIH),初步解决了麻木、心慌、紧张时感觉身体不受控制的症状。

时间已经进入下半年了,Lucy再次与翠莹见面。翠莹说,自己大脑里总是会想很多事、很多可能性,而且特别喜欢期待,甚至把期待想得越来越美好,导致无法接受失败,一旦失败真的出现了,会非常消沉、焦虑、难受。

如果一般人出现这种心态上的问题,我们可以跟他们“讲道理”,凡事不要想得太美好,而要想到可能有哪些意外、或不太好的可能性出现,及时做好现实中的应对预案,并在心理上做好事情可能不太完美的准备。

可对于翠莹,跟她做这样的认知治疗,作用并不大。这些道理其实她都懂,再跟她讲,她反而可能厌烦,认为解决不了问题。所以,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修复技术(TPMIH)去寻找、修复这背后的病理性记忆,是更加直接、高效的。

Lucy在深度催眠下找到了一个心理创伤,发生在翠莹上小学四、五年级的时候。有一天,她跟爸爸一起去爷爷家吃饭。吃完后,爸爸开始说起翠莹的学习问题,列了很多成绩比她好、排名在她前面的同学,还让翠莹在纸上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。

其中有一位男同学,以往的成绩都比翠莹要差很多,可现在明显超越了翠莹。翠莹爸爸生气地批评她,“我花了那么多钱给你报辅导班,你看看你的成绩,考得乱七八糟的,你给我好好反省。”

翠莹觉得非常委屈,她觉得自己能力不够,但也尽力了,也不知道怎么改变,“为什么我爸总要拿我跟别人比呢?比完以后肯定是我最差啊!”

爸爸还经常数落妈妈,说她没有带好孩子,妈妈也气不打一处来,两人容易吵起来,这种情景在家里反复发生,家庭氛围非常、非常压抑。

翠莹非常希望爸爸不要这样对待妈妈,更不希望妈妈因为自己挨骂,她开始非常期待自己能成为成绩优秀、懂事乖巧、能被爸爸表扬的孩子,脑子里面反反复复地想,而且内心对自己的期待越来越高,都类似于幻想了。可与此同时,她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做出改变和努力。

东莞那个心理医生好?东莞哪儿的心理医生好?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Lucy将这个创伤事件修复后,引导翠莹意识到,其实她并不懂得真正的自我反省,而只是不断地空想。

真正的自我反省是先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错误,然后寻找背后的原因,接着针对原因去想办法提升、补漏洞。比如学习成绩不好,是因为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、全面,还是考试容易紧张、发挥失常?

如果是前者,那我们要再思考为什么掌握得不好,是上课容易分神,还是听不懂,还是课后的练习、作业做得不够?找到了具体的原因,再一一想办法去解决。这样才会真正地提升,真正达到我们期待中的优秀的自己。

Lucy告诉翠莹,她已经成年了,如果有期待的话,完全不用反复地空想,而要主动出击,争取实现期待。但与此同时,我们要抱着“积极努力,顺其自然”的心态,对我们难以完全掌控的客观情况做好心理准备,平和地接受结果,这样才不至于希望越大、失望越大,最后形成心理创伤。

第二天,我为翠莹进行强化认知干预。其实她这个“大脑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,总是忍不住期待”的症状,从表面看来有点像强迫性思维,但现在发现了,背后其实是心理创伤。

我跟她探讨了“积极努力,顺其自然”更加深入的、准确的内涵。某个程度上,这也是一种“讲道理”,但因为她的创伤得以修复了,所以她特别容易把这些深刻的引导听进去,不会觉得厌烦。

但翠莹从前一天找到的创伤事件中,想起了另外一个让她伤心的事。她说,她的父母从不夸奖她,就算她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,他们也只会说,“考得好不是应该的吗?”

反复多次以后,翠莹非常难过,不敢再奢求父母的夸奖。就算考得好,也不愿意告诉父母,因为担心得到的只是“一盆冷水泼过来”的挫败感。

其实,从上面那个创伤事件,以及翠莹说的这个“夸奖很少”的情况来看,翠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非常简单、粗暴的。尤其是她父亲,总是非理性地拿女儿跟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,对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缺乏及时的肯定和认可,反而总盯着不足的地方。

但我告诉翠莹,其实不只有她父母这样,有很多父母也这样,有的还更粗暴,不但批评,还打骂。但这部分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,是希望能鞭策孩子不能骄傲,要不断进步、与更加优秀的人看齐。我希望翠莹能理解这一点。

可当然了,父母这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改变,我对翠莹说,后续我会对她父母继续进行深入的家庭治疗,督促他们自我反省、改变及提升,要学会用科学的方式鼓励她,多给予她及时的、具体化的认可。

翠莹还说了一个她爸爸“最近的问题”。她说,爸爸最近接受了深入的家庭治疗后,确实有一些积极地改变,但有时做得太刻意了,比如每次外出回来就对她嘘寒问暖,问了很多生活上的问题,还经常对她讲一些大道理。

虽然她知道父亲是想表达关心,但过于密集了,也不是让人舒适的方式,翠莹感到很不舒服。我哭笑不得,不过,这种“改变”的方式是很多父母都容易出现的,他们还没掌握科学的技巧。

翠莹离开心理干预室后,她爸爸进来了。

我先跟他说了“过度密集地关心”这件事,给了他很多具体化的建议,避免他显得“很烦人”,反而给女儿带来心理压力。接着又跟他讲了前一天深度催眠下找到的创伤事件,指出他那种方式到底错在哪里,该怎么改。

翠莹爸爸很惊讶,那些事他几乎不记得了,现在一听才想起来,说自己以前确实总这样敲打女儿,还以为这种方法很管用!他非常后悔。

不过,翠莹爸爸说最近看到了女儿的积极变化,“她现在眼里有光了,大部分时间心情还是比较好的,她妈妈问过她,以前她那些要划自己、割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了,最近还说要约同学去旅游。”

旅游这件事我也听翠莹说过,只要别去太久,不对深度心理干预安排造成很大的影响,我也不反对,也正好让翠莹回到人际社交的情境中,检验一下病情康复得怎样了。但我叮嘱她父亲,女儿出外旅游期间,他们要密切留意,万一出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,可以紧急联系我们。

02、她容貌焦虑的背后,竟又是父亲的揶揄

过了大概2周,翠莹去旅游回来了,见面时我问她,“跟同学玩得开心吗?”翠莹说非常开心,期间也没有出现情绪波动。

不过,翠莹说旅游前后她回家住了几天,发现父亲对弟弟的教育方式跟以前对她的没啥两样,还是“丧偶式教育”。她本来觉得弟弟出生时,家庭条件比以前好了,爸爸在育儿方面有了一些经验和教训,对弟弟的教育应该做得更好一些才对,“结果还是那个样子!”

比如有一次,弟弟跟阿姨在楼下玩,阿姨要回去做饭了,就问父亲能不能陪弟弟玩一会。结果弟弟一听,脸马上拉长了,直接说不玩了,要回家去。

翠莹后来听阿姨说起这件事,她心里非常难过,“我弟弟本来很喜欢在外面玩的,结果一听到阿姨要回家,就剩我爸陪他,他宁愿不玩了!这说明他也不喜欢我爸,我爸陪他陪得太少了,跟我小时候一样!”

我听着她的话,意识到弟弟这件事其实激活了翠莹小时候的、父亲也对她疏于陪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。而且她有一定的灾难化思维,认为父亲再这样下去的话,弟弟也会得抑郁症

我给了她一个认可,说她观察得很仔细,从这件事里看出来爸爸和弟弟的亲子关系也不理想。但我也指出,她要学会及时自我觉察,不要灾难化思维,避免陷入焦虑、恐惧中。

东莞那个心理医生好?东莞哪儿的心理医生好?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翠莹还说,她爸爸的内心其实仍然自大、骄傲,每次只要他作出了一点点改变,就会在她面前强调,“你看我是不是改变了?”但其实没多久后,父亲又会“打回原形”,翠莹对父亲仍有些失望。

翠莹的妈妈跟我说了女儿的积极变化。翠莹看着同学们陆续开学了,自己想到复学,仍有一些焦虑情绪,但情绪控制能力大大提升,有时还主动照顾弟弟,对弟弟的反感有所降低。

不过前来广州之前,翠莹又跟父亲发生了矛盾和冲突,情绪失控下多吃了几片镇静安眠药。但在去机场的路上,情绪已经慢慢平复下来了,还会跟母亲道歉。

她也提到翠莹爸爸仍比较自以为是,对自己缺乏尊重和认可。她有些事情明明做得很出色,但翠莹爸爸还是瞧不起她,认为她只是凭运气。夫妻俩三观存在不一致,经常发生矛盾与冲突,她也非常无奈。对此,我给了她一些引导和建议。

第二天,翠莹与催眠治疗师Lucy见面,再次准备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。这一次处理的问题是,翠莹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,尤其是在外貌上的,她经常会担心别人觉得自己又丑又胖、不好看,内心非常自卑。

这种较严重的容貌焦虑,很多青少年患者都有,尤其是女生多见。这通常是因为她们遭受过身材、长相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,比如被同学嘲笑、揶揄等等。

可没想到,Lucy在深度催眠下找到的2个创伤事件中,全是她父亲带来的。

翠莹上初二的时候,母亲给她买了几条牛仔裤,其中有一条是紧身的,臀部和腿部轮廓都勾勒出来了。她穿上后就去父母的房间照镜子。

父亲刚睡醒,一看到她,大声呵斥,“你这么小的孩子,穿什么紧身裤,赶紧脱掉!”

翠莹本来试穿新衣服是满心欢喜的,结果被父亲一喝,不但惊讶,还非常难过、羞愧。她觉得父亲说得对,自己长得胖,屁股又大,穿紧身裤肯定特别丑。这个事件导致翠莹强化了认为自己又胖又丑的认知,更加否定自己,在外貌方面更加敏感、自卑。

Lucy修复这个创伤事件后,引导翠莹意识到,即便别人、甚至包括父母也否定自己,我们自己也不能盲目地自我否定。如果确实有不足,应该先理性接受,再积极地改变、提升,比如采取科学的方式减肥、变美。一味地灾难化思维、敏感、自卑,这解决不了问题。

其实,在翠莹后面的深度催眠中,这个穿紧身牛仔裤的事件还出现过,暴露了更多的细节和创伤点,这个我们后续再说。

另一个创伤是在翠莹13、14岁的时候,她跟父母到公园散步。翠莹走在父母前面,爸爸后来追上了她,还用嘲讽的语气对她说,“你才13、14岁,怎么就长这么胖了?”

说完,爸爸还让妈妈拍了一张他与翠莹的背影,指着照片对她说,“你这身材都快超过我了!”

当时公园里有很多人,父亲完全没有考虑她的感受,当众说她胖,这让翠莹特别难过、伤心。翠莹无力反驳父亲,脑子却好像爆炸了一样,不断地埋怨:“我也不想长得这么胖啊,小时候爷爷、奶奶让我多吃点,我只是照做了,怎么我现在长胖了,还要被自己的爸爸笑话!”

从那以后,翠莹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,尤其是对她身材的评价,对自己也感到越来越失望了。

其实大部分人在青春期的时候,对自己的外貌、身材都是比较在意的,父母这时候应该理解、尊重孩子的心理诉求,如果有建议,也应该更加委婉地提出,让孩子更能够接受,而不是像翠莹爸爸那样打击、嘲讽。

可能很多大人觉得这不是批评、嘲讽,只是发表意见、开个玩笑,但其实很容易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,尤其是亲子关系本来就不良好的情况下。

Lucy修复了上述两个创伤,还引导翠莹要对自己未来的身材建立信心,等到后续疾病走向康复、实现撤药后,再加上科学的饮食和体育锻炼,肯定能减肥成功。

第二天,翠莹跟我说这次创伤修复让她特别开心,因为解决了她平常的一大难题,她不再一想到自己的身材就感到难受与自卑了。

我向翠莹分析,其实她父亲突然大声呵斥她不能穿紧身裤,还有在公园突然追上去,语气笃定地说她胖,这类似于清醒催眠,让她也认定了自己胖、不好看,进而对外貌特别敏感自卑。翠莹恍然大悟,说确实有这种感觉,爸爸说的话似乎深深印在脑海里了。

她非常期待后续减药、健身减肥的过程。但我提醒她,减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,比如情绪波动等等,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。但其实每次情绪波动时,都会有新的心理创伤浮现出来,从积极的角度看,这也有利于催眠治疗师Lucy将其修复,她能康复得更好。

接着,我把这次深度催眠下发现的创伤告诉了翠莹的父母。

翠莹爸爸非常后悔,他说他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对待下属,有时能督促下属更好地完成工作,改正缺点,所以就不自觉地用在女儿身上了。翠莹妈妈以前指出这种方法不妥,但他从没放心上,没想到真的对女儿造成了心理伤害。

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发现,翠莹爸爸总习惯性地把工作作风带到家里,把管理下属的方式套用到教育孩子身上。

其实,有这种“坏习惯”的父母真不少,尤其是在事业中有一定成绩,担任着管理者、领导岗位的那些父母。他们把督促、批评下属的方式不加鉴别地带回家中,这很容易对孩子、另一半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,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。

我告诉翠莹爸爸,他越是在单位有权力、做得越出色,就越要注意这个问题,回到家里之后,他不是领导、不是上司,要及时切换角色,当一个懂得尊重、理解孩子,能给孩子温暖和认可的父亲。翠莹爸爸非常认同,连连点头,说一定会做到。

我相信翠莹爸爸的认同和后悔是发自内心的,他也确实很想改变,但他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那么多年了,要改变起来不是那么容易。在后来,他仍然在不经意中对女儿造成了心理伤害,这是后话了。

03、父亲为什么总是对她“冷嘲热讽”?

随着深度心理干预的进行,催眠治疗师Lucy继续和翠莹梳理有待解决的问题。

比如翠莹觉得自己跟朋友在一起时,容易讨好别人;还觉得现在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很差,可能跟药物副作用和接受过改良电休克治疗(MECT)有关。

还有,她现在跟父亲的关系还是比较差,有时甚至一提起父亲就会哭,而且回避与父亲相处,不能与父亲待在同一个空间里,觉得父亲会限制自己的生活、打击自己、甚至会“精神控制”自己!

Lucy觉得,现在父母陪着她接受心理干预,如果她总是感觉父亲会带来痛苦、很难和谐相处的话,会影响她接受干预的效果,进而影响她康复。

东莞那个心理医生好?东莞哪儿的心理医生好?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而且,从翠莹上面比较“激烈”的表达来看,她对父亲仍然有很大的不满、反感,虽然之前已经修复过一些父亲带来的创伤了,可显然,还有更多有待修复。所以,两人最后决定先把“讨好朋友”、“记忆力差”这两个问题先放一放,先处理她和父亲的关系。

为什么翠莹那么讨厌跟父亲相处,甚至不容忍与父亲在同一个空间里待着呢?翠莹进入深度催眠下之后,Lucy找到了2个心理创伤。

第一个创伤事件发生在翠莹大约9、10岁的时候。有一次,翠莹的妈妈准备带翠莹去上钢琴课,可翠莹不愿意去,翠莹的妈妈非常生气,摔门走了。

直到晚饭时间,母亲都没有回来。翠莹心情很差,她爸爸还不停地让她赶紧吃饭,翠莹拒绝了,并不断给妈妈打电话,却一直没有打通。

父亲也很生气,一把夺过电话,让翠莹去背课文。翠莹背完之后,找爸爸要电话,想继续打给妈妈。但爸爸不给,还说,“你刚刚背的课文是将心比心,所谓将心比心就是你怎么对我的,我就怎么对你!”

翠莹听完爸爸的话,哭得上气不接下气,感觉自己差点缺氧晕过去,但爸爸不但没安慰她,还在一旁拍手、幸灾乐祸,这对翠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。

“我当时好想好想妈妈,但她又不在。爸爸又不停地说我、笑话我,我感到很害怕”。而且她觉得自己已经按爸爸的要求背好课文了,结果爸爸还是不让她打电话,还用冷嘲热讽的语气跟她讲“将心比心”,她很委屈、难过,更加讨厌父亲了。

Lucy在修复这个心理创伤的过程中花了不少时间,可见翠莹父亲给女儿带来的创伤有多大。翠莹对爸爸太失望了,内心不相信他能够改变,但又觉得如果他真的改变了,那该多好啊。

第二个创伤事件发生在翠莹上小学3、4年级的时候。一个周末的下午,翠莹正在家里做作业,因为考试的成绩提前公布了,翠莹考得并不理想,妈妈在一旁批评她。

过了一会儿,爸爸也进来了。他看了一眼翠莹的成绩单,也开始批评翠莹,翠莹更不开心了,不经意地把手里的书放在了桌子上。

这时,她爸爸“腾”一下地站起来,大声怒吼,“你敢摔书!?我也摔!”

说罢,翠莹爸爸把桌上的一大摞书全都摔在了地板上。翠莹一下子吓懵了,她说,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爸爸大发雷霆、摔东西的样子,心里很恐惧。

从那以后,她发现爸爸只要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,就会在家里发脾气,还可能伴有语言暴力、冷暴力等等;有时候,她觉得爸爸甚至是毫无来由、莫名其妙就发脾气,简直不可理喻。

爸爸这种脾气和行为给翠莹带来了心理创伤,导致她很害怕遇到像父亲这样爱乱发脾气的人,进而对不熟悉的人疑心很重,担心别人会伤害自己。

对比起第一个创伤,这个创伤Lucy修复的时候感觉相对简单,很可能也是有了前一个创伤已经被修复了的基础。

第二天,翠莹接受我的强化认知干预时,说她跟爸爸待在一起的时候,感觉轻松多了,没有之前那么抵触了。不过,她对爸爸还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,尤其是好几次提到了爸爸非常偏执自大,总爱对她“冷嘲热讽”。

我告诉翠莹,父亲并不只是对她一个人冷嘲热讽,对下属、朋友、甚至对翠莹的妈妈也经常这样,确实偏执自大。那他这种性格是从哪来的呢?一方面是来自于他自己受到的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,翠莹爷爷的家庭教育方式肯定也有问题,导致爸爸缺乏自我反省能力。

另一方面,他偏执自大其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,他在单位里是领导,管着很多下属,又从事着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领域,挣的钱也比翠莹妈妈的多,所以他觉得自己很优秀,对家庭的付出更多,就更容易傲慢、不顾别人感受。

翠莹连连点头,说“对对对”,她和妈妈都觉得爸爸对朋友的一些言行举止也很过分。不过我告诉她,我说这些不是想跟她一起吐槽她爸爸,而是希望她更理性地看到爸爸这种性格背后的原因,从而能让自己更加理性、更不容易受到心理伤害。

虽然在翠莹面前是这么说,但当我单独面对翠莹爸爸时,我却忍不住说了他一顿,怎么总是用这种语气跟妻子、女儿说话呢?怎么一点都不能体谅别人感受呢?

翠莹那个时候还是个小学生,一个小女孩哭得那么伤心,就是别的人看了都觉得心疼,就算他当时觉得翠莹不听话、他有情绪,不说话就是了,怎么还能拍着手、幸灾乐祸呢?

结果翠莹爸爸在惭愧之余,又开始搬出他工作时的那一套。他说,有时候在一些办事情的场合,这种“冷嘲热讽”的方式能够刺激到对方,给对方施加压力,最后得到他想要的结果。而且,有时候他对同事冷嘲热讽几句,也只是开开玩笑而已。

不过,他也反省了自己,说自己确实觉得翠莹妈妈不如自己,觉得自己为家庭的付出更多、更大,所以在家里显得傲慢,有大男人主义。他的爸爸,也就是翠莹的爷爷,其实也很不尊重翠莹的奶奶,所以他从小也受到了不良影响。

我告诉他,他作为男性,对家庭的付出本就是应该的,妻子要兼顾家庭,在工作上的能力、或者说地位不如他,这也是正常的。

如果妻子和他都在工作中非常拼命、出色,这个家恐怕是要散了。“从这个角度看,你一定要感谢妻子和女儿,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你对家庭的付出,为她们付出得越多,你就越开心!越有价值!”

我还告诉翠莹爸爸,他之所以觉得用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别人、同事并没什么不妥,这不是因为这个方式没问题,而是因为他现在还当着领导,掌握着权力,别人就算不满意,也不敢说。等到他退休了,别人对他的意见就很有可能显现出来了。

所以,他一定要摒弃这种傲慢的、无礼的待人方式,有意识地变得更加谦和、尊重他人,这样对他的事业、人际关系、和家庭都有莫大益处。

至于翠莹说他有时会大发脾气的问题,翠莹爸爸说自己工作有时很忙、很累,压力很大,难免会急躁。尤其在休息日的时候,他很喜欢睡懒觉,一旦有人打扰他睡觉,他就很容易出现情绪。

这一点我也跟翠莹及其妈妈进行了沟通,让她们意识到爸爸工作真的很辛苦,休息日要适当让父亲多休息一会儿,当然也不能太晚了。他们可以商量一个时间段,父亲起床后,也要有意识地保持情绪稳定,陪伴家人。

04、莫名其妙地想哭,背后也是具体的心理创伤

大约过了一周,翠莹跟Lucy说起自己的一个症状,以前她是傍晚的时候容易心慌、易哭,这在之前已经在深度催眠下处理过了,效果也很明显。可是,她现在又开始莫名其妙地哭,而且不一定是傍晚,哭的时候还很自责。

不过,翠莹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不太严重,哭一会儿就好了,可以不处理。但Lucy不认同,她跟翠莹讲了我们以前接诊过的另一位患者,她被诊断为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症早期,也有莫名其妙很爱哭的症状。

在深度催眠下,Lucy发现那位患者爱哭,居然源于未满月时的一个创伤事件。而她爱哭的性格也导致她在幼儿园、小学时容易被同学孤立,不断遭受人际关系上的心理创伤,这成为她患病的重要根源之一。

东莞那个心理医生好?东莞哪儿的心理医生好?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所以,如果“莫名奇妙地哭”这个问题不处理,这很容易导致别人觉得她矫情、娇气、不好相处,进而很容易遭受人际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,不利于病情的康复。

翠莹很认同,同意处理这个问题,Lucy在深度催眠下找到了背后的心理创伤。

在翠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有一次奶奶打车带她去上课外班。翠莹打开车门时,不小心弄伤了奶奶,奶奶的手流了很多血。

翠莹吓坏了,她特别担心,想陪奶奶一起去看病,但奶奶一直说,“不用了,你去上课,我自己去医院就行了。”

但翠莹根本没法专心上课,一整节课都在担忧、焦虑中度过,尤其想到奶奶流了那么多血,还露出了痛苦表情的情景,翠莹心疼不已,陷入内疚与自责中。

翠莹回到家后,看到奶奶手上绑着绷带,她内心很难过,一直向奶奶说对不起,但奶奶跟妈妈反过来安慰她,“这只是一场意外,没关系”。

其实,翠莹很想告诉奶奶,她上课时一直在担心奶奶。但听到奶奶、母亲这样说以后,翠莹反而说不出口了,将自己的感受压抑在心里,形成了一个心结。尤其是奶奶去世后,她每次想起奶奶就忍不住哭,后悔自己当初没对奶奶说出自己的感受。

Lucy将这个创伤进行修复后,引导翠莹意识到这确实是一场意外,她不能完全地内归因模式、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,这会导致她自我否定、自责、内疚,而要更理性地应对突发状况。

不过,翠莹要从这件事里吸取教训,以后尽量避免类似的意外发生。比如下车前先告诉长辈,她先下车,再去帮长辈开门,扶着长辈下车,就能保护长辈不受伤害了。而且,我们要学会及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,及时释放出来。

另外,翠莹的奶奶已经去世8年了,但翠莹一直很想念奶奶,Lucy也在深度催眠下对这种思念作出了处理,让翠莹想到奶奶时,内心是温暖、有力量,而不是愧疚、痛苦的。

其实,在这次深度催眠之前,翠莹和她的爸爸妈妈都告诉了Lucy一件事。翠莹有一天看到一个保安好心地帮别人挪车,结果不小心把前后两辆车都撞了。

翠莹看到之后,情绪就有些崩溃了。她担心这位保安大哥会面临巨额的赔偿,而通常保安家里的经济条件都很一般,翠莹很担心这件事对他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。

在深度催眠前,Lucy就告诉翠莹,这些私家车一般都是有保险的,保险公司会赔付,她担心的情况不会发生,但翠莹当时的脸色还是比较凝重。有可能就是这件事,勾起了翠莹当年对奶奶的担心和愧意,创伤浮现出来了。

由于这一次心理干预后,翠莹一家有事要赶回家,而且翠莹觉得自己可以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了,只是希望Lucy再处理一些爸爸给她带来的创伤,所以那天晚上的深度催眠其实处理了两个问题。

翠莹说,她觉得爸爸不管在什么地方、什么场合,只要情绪不好了,就会责备她,把怒气发泄到她身上,翠莹觉得非常讨厌。

比如有时父母吵架,翠莹劝他们别吵了,父亲还会反过来指责她,“我们吵架,还不是因为你!”翠莹说这种情景非常多,父亲的语气让她觉得,似乎家里所有的不和谐都是因她而起。

在深度催眠下,翠莹的回忆比较碎片化,但确实很多,而且对父亲的厌恶情绪非常严重、非常强烈。Lucy又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修复,而且主要处理了翠莹对父亲的强烈负性情绪。

Lucy还引导翠莹意识到,父母的吵架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矛盾,比如爸爸觉得他要在外打拼,妈妈则更多是负责照顾家庭、教育孩子。所以,当在翠莹出现一些失误或问题时,爸爸就会觉得这是妈妈的责任,容易吵起来。

当然,翠莹爸爸这种外归因模式确实不对,后续我们会继续督促他自我反省、改变及提升。可翠莹在深度催眠下表露出怀疑的神色,她还是不相信爸爸会有真正的改变。

第二天,我跟翠莹进行强化认知干预。翠莹说她的情绪有了很大改善,想哭的感觉也几乎消失了,就是想起奶奶的时候还会有一点小情绪,但不会自责、内疚了。

可她对父亲还是气鼓鼓的,觉得父亲的一些行为不尊重女性。但她意识到,这可能是因为她是奶奶和妈妈带大的,初中时又接触过一些关于女权主义的思想,所以特别希望女性获得成就、得到尊重。

以至于她在看奥运会的时候,每当看到女运动员夺得奖牌时,她心里会很高兴,为她们感到骄傲;可看到男运动员夺得奖牌时,内心却毫无波澜。

我觉得翠莹确实可能受到一些女权主义信息的影响,导致对父亲某些行为的反应有点过激。不过,她父亲也确实仍然需要提升。

至于翠莹对奶奶的怀念,我分享了从小经历父亲、母亲离世的亲身经历,后来把我带大的大哥也去世了。这些至亲的人离世后,我确实很悲痛,但我并没有一直沉浸在悲伤中,而是很快走了出来,并不断努力、积极生活,回馈家人当初对我的付出。

所以,我对翠莹说,她也可将对奶奶的思念转化为奋斗的动力,回馈奶奶对她的付出。

在对翠莹爸爸也进行了分析、提供了建议之后,他们一家就回去处理事务了,翠莹也信心满满地回去了。

但是,临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,翠莹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处理,而且根据她接受心理干预的效果,现在要开始减药,减药的过程中她不仅要面对停药反应,还要面对过往被药物压抑的创伤浮现出来而带来的痛苦。

但翠莹认为她可以面对,我们只能是嘱咐她的父母严密观察,有情况马上给我们反馈,必要时尽快赶回来进行更深度的心理干预。翠莹的父母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去了。这是翠莹一段较长的、暂停干预的时间。

虽然我们希望患者尽量能一次性接受完深度心理干预,这样效果更好、过程中的反复也更少。但既然他们有事必须要回去,而翠莹也认为自己可以独自面对、处理自己情绪的问题,那从积极的角度看,这次暂停也有助于检验翠莹的康复程度,并有可能可以暴露更多的心理创伤,也能够让翠莹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问题、以及我们的技术。

也就是说,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,这次翠莹回家,由于她还有很多症状、心理创伤未得到解决,跟父亲的关系还是不好,跟母亲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,所以肯定会出现波动。

果然,后来翠莹妈妈发来了女儿的日常记录,翠莹的状态出了很多问题,甚至说自己的病好不了了,要离家出走!

他们一家到底发生了什么?下一篇案例文章继续详细分享。

#精神心理# #双相障碍# #青少年心理#

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¥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。 添加 微信:a1978531790  官网:www.xlzxkf.com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xlys.com/5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