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背景:
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,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。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中国青少年健康素养调查报告(2019)》中显示,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发生率上升: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由2010年的19.8%上升到2019年的28.7%,逐年上升。高中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34.8%。城市青少年抑郁发生率为31.8%,高于农村青少年的22.8%。
2022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在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(2019—2020)》中发布了这样的数据:小学生抑郁检出率约1成;初中生抑郁检出率约3成;高中生抑郁检出率约4成,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超过10%。
2023年发布的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21—2022)》显示,住校、父母外出工作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、孤独、手机成瘾问题。而女生比起男生有更高的抑郁、孤独得分。
常德日报记者葛辉文 姜美蓉 /文 刘颂/图
5月25日是全国大、中学生心理健康日,“525”的谐音即为“我爱我”,提醒大家“珍惜生命,关爱自己”。
杨铮传是全省心理学特级老师。他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从事心理学教育工作,40余年致力于教育心理学、心理咨询学“草根”应用,退休后带领团队投入留守儿童援助与研究10余年,去年出版的《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——“留守儿童不另类”实证研究与探索》是我国首部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留守儿童心理专著,入选“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”。
5月20日,就当下最受社会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,记者专访杨铮传老师,请他分析成因并为大众支招,如何直面心灵的困惑。
记者:您一辈子都在从事心理教育工作,退休后也一直躬身一线,投身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,接触了大量的个案。如果请您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组数据,您最想说什么?
杨铮传:最想说的是“救救孩子!”这里的孩子是指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。我们做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十多年,留守儿童不是单指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孩子,也包括城市里大量与父母缺乏情感沟通的心理留守孩子。从这个群体关照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,确实发现青少年的抑郁状况近些年呈明显上升,形势非常严峻。
记者:每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,都是无数个陷入困境的孩子和家庭。“孩子病了”的背后成因是多元的,对此,您最想呼吁和提醒的是什么?
杨铮传:孩子病了,既跟孩子自身的生物性因素有关,也跟家庭、学校、社会这样的大环境有关。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,不是单纯依靠心理服务工作者、精神卫生工作者能独立解决的,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、共同应对。我最想呼吁的是家庭教育要担责,学校教育要主导,社会教育要优化。
记者:我注意到您把“家庭教育要担责”放在首位,说明家庭教育这个源头的重要性。对于如何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,您对广大家长有什么建议?
杨铮传: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。可以说每一个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,都是因为缺乏和父母的情感联结。这要求家长观念与时俱进,尽量做到“亲自养育,亲子陪伴”。如果父母为了谋生必须离开孩子,也可以通过电话、视频来弥补的。我经常提醒家长的是,见面别总问成绩,要问生活,关心他快不快乐?打电话也一样。
以我的个案咨询观察来看,现代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:家长对孩子要么溺爱,要么专制。父母真正的“陪伴”,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心理需求,产生安全感、温暖感、信任感、力量感,能减少或者化解心理问题。
记者:万一孩子抑郁了,家庭和学校比较良性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?
杨铮传:首先是不要给孩子贴“重度抑郁”或者“抑郁症”的标签,要有平常心,相信这就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病;二是尽可能通过心理咨询、心理辅导化解孩子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的 “心结”;三是如果医院诊断需要吃药,一定要按医嘱坚持吃药;四是父母需要反思夫妻关系、亲子关系是否存在负面影响,如果有,家长的主动改变极其重要;五是加强亲情陪伴,给予孩子温暖感、力量感。
记者: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,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。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,在孩子的幼儿期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阶段,应该重点关注的分别是什么?
杨铮传:在幼儿期,父母陪伴,培养安全感是关键,孩子慢慢长大,要满足他们说“我不”、想要自己做事的主动性;小学阶段要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,培养勤奋感;初中阶段的孩子身心迅速发展,保护、尊重、培养他们自尊心最重要,家长要逐步让渡“权利”,指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,引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;高中阶段的孩子需要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,需要家长、教师引导他们建立人生愿景、思考职业规划,增强他们终身学习、终身发展的内驱力。
记者:当前中小学生自残轻生的现象比较突出,从学校的层面上来说,学校教育应该怎样主导?
杨铮传:首先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,师生建立“民主、平等、相互尊重”的关系;二是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的“指导建议”,“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,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”;三是真正落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,也就是每2周开设1节心理辅导活动课,最大限度地化解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;四是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了重度抑郁状况,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,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,落实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。
记者:社会教育的优化,主要是指什么呢?您觉得,做好社会教育优化最大的意义是什么?
杨铮传:主要是指加强全民科普,增加人们的心理健康常识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,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远高于一般群体,也高于学生。这都暴露出心理常识的普及度不高,知晓度不高。优化社会教育最大的意义是,在问题苗头出现时,就能及时评估然后自救,可以避免很多极端事件。
记者:互联网的普及使手机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、社交的重要工具,手机成瘾也同时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。《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33.4%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。对此, 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?
杨铮传:手机成瘾确实是青少年群体当前比较普遍的问题,在我的个案咨询中,也碰到不少这样的孩子。遇到孩子手机成瘾,家长首先要冷静,心平气和,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心谈心,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巨大危害。同时,家长要看到孩子依赖手机背后的原因,可能是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可能是逃避现实中的困难等等。所以家长要加强陪伴,通过心与心的交流,和孩子制定规则。明确孩子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来为学业服务,什么时候可以适当地娱乐,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,借助规则,帮助孩子戒除手机成瘾。
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¥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。 添加 微信:a1978531790 官网:www.xlzxkf.com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xlys.com/14941.html